“通过观展使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双碳和大气、土壤、海洋,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一些新鲜出炉的前沿科学进展,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炫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双碳主题科普展现场,一名研究生这样说。
5月21-28日是2022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时值全国科技周和科技工作者日,我校科学技术处、校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和学院举行一系列科普宣传和科技工作者服务活动。科普活动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前沿、民生关注:双碳科普、防灾减灾、进社区进学校、线上线下精彩纷呈。积极宣传科学家精神,我校举办科学家精神系列报告会,王坚红教授讲述父亲王鹏飞的故事,国际宇航院士童旭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航天精神。
科普活动尽显信大风采
围绕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问题,5月21-25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2022年气象科技活动周主题活动。在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的支持下,中心结合大众关注度和我校自身特色,举办了“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科普海报展览,校内师生参与热情满满,两百份双碳科普小手册被领取一空。
5月25日,中心主任冯兆忠教授以“陆地生态系统固碳与全球变化”为主题,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危害、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联系、碳中和实现路径及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等方面内容。此次科普讲座观看人数达1000余人次,专家与线上观众进行热烈的互动,对于观众关注的固碳周期和过程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学校把科学家科普与科普科学家相结合,一直以来建有稳定的科普队伍,并将科普贡献计入综合积分体系;同时,鼓励科技工作者深度参与科普,发展壮大科普信息员、科技志愿者队伍,引导专家学者、教授、高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通过招生宣传、科普报告、社会实践等渠道积极参与基层科普工作。”科技处处长张新厂说。
科学精神享誉万家
为进一步宣传弘扬气象精神,传承老一辈气象科学家精神,5月25日下午,举办了科学家精神宣讲系列活动——“传承者·龙山意象”。本期活动邀请我校退休教师王坚红教授作题为《古今中外兼容并蓄——王鹏飞教授名师教学理念的介绍与应用》讲座,共30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王坚红教授从丰富教学经验、研究领域勤奋钻研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王鹏飞教授的个人生平。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学习王鹏飞教授等老一辈气象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精神,学好专业知识,坚定为气象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争做一名合格的气象人。”
6月1日下午,又一场科学家精神宣讲系列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序幕。本期活动邀请国际宇航科学院基础学部院士、遥感与测绘学院院长童旭东教授作题为《载人航天工程和载人航天精神》的报告,线下共20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线上观测近2000人。童旭东教授从航天器讲到载人航天工程,以及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风险。作为21年新入学的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郑汉杰同学在报告会后说:“前辈科学家在条件落后的时代,不怕苦不怕累,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为祖国科技发展而奋斗。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要传承前辈精神,接好科研火炬,求新求异,求真求实,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研究生。”
联合助力科技周顺利展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协挂靠科学技术处,联合各部门各科普基地开展了上述系列活动。我校科协近年来不断加强建设,取得工作成绩:搭建多学科科普平台,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5个、江苏省科普产品研发基地1个,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1个。积极发挥科研工作者之家作用,连续开展4年科技活动月,邀请院士30余位,国家杰青等学术大咖报告近400余场,校内专家面对面近30场,研究生学术论坛20余场。开展科学家精神宣传,建设获批中国科协首批、江苏省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江苏教育厅和江苏省科协选送的唯一一家省属高校。